一尊酹江月,得失寸心知——从“酹”字解读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的情感
是一个会意字,左边的“西”字为酒杯,也即“尊”,而右边的“导上下是两只手,“酹”字为双手捧着酒杯之意,可见酹酒人心怀庄重与敬意。古代,特别是宋代之后,“酹”字入诗入文很常见:
1.酹酒苍茫,倚歌平远,亭上玉虹腰冷。(宋·吴文英《十二郎·垂虹桥》)
2.举酒酹空阔,汗漫与为游。(宋·吴潜《水调歌头·天字正高爽》)
3.酒酹湘君庙,歌招屈子魂。(宋·陆游《梦中江行过乡豪家赋诗二首既觉犹历历能记也》)
4.起舞酹英魄,余愤海西流。(宋·刘辰翁《水调歌头·群动各已息》)
5.召主薄于诸羌前,以酒酹地。(《后汉书·张奥传》
6.丧出江上,白衣冠送者央岸,酹而哭者百里不绝。(《明史·海瑞传》)
人教版教材将“酹”字注解为“把酒洒在地上以示凭吊”,从“酹”字的众多语义看,“酹”表祭奠,也表起哲,是一个饱含肃穆、庄严、郑重之情的动作。怀着这样的心情,苏轼在凭吊祭莫自己敬仰的英雄周公瑾,其实也在祭奠自己积极入世的理想,面对江月,叹“人生如梦”,短暂虚无,无从把握。众所周知,祭奠是肃穆、庄重之情达到极致的一种动作外现。祭奠前后,是一个明显的情感转换,“酹”酒之后,以前皆成过往,未来即将到来。苏轼这时有了如梦初醒的感觉,被贬黄州时的落寞,年华逝去的怅,功业难就的失落,一切都将渐趋于冲和平静,苏轼正在完成一次心灵的突围。
二、“酹江月”的意义探导
“江”与“月”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传统意象,在传统文化中均占有重要位置。“河水的永恒性与无限性既使人想起人生的有限与短暂,产生一种人生苦短的悲凉:同时,开阔的河面、执着向前的河水、永恒不逝的江流又使人胸襟开阔,使人尘俗顿消,使人超越有限而渺小的自我,将自己与面前博大的世界融为一体。”!孔子就有“逝者如斯夫”旷远深沉的喟叹,在时间的洪流中,一切都被冲刷、被洗涤,甚至被淹没。所以苏轼感叹“千古风流人物”也不过终被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”。千古风流人物尚且如此,更何况仕途坎坷、遭遇贬谪的自己。苏轼将个人的失意、伤感放置于时间长河之中,这种失意与伤感就被稀释得有些淡薄了。所以词至最后,苏轼感叹“人生如梦”。梦虽短暂虚无甚至有梦,但梦逝之时,也是梦回现实之时,原来的雄心壮志、理想抱负在现实中触地,内心换来的不是坠落云端的失落,而是被现实接纳的踏实与平和,就像浩浩奔涌的江河水融入大海,终归于平静。
“月”的意象更是高频出现在诗词中,或托相思,或表心志,或寄欢愉,或寓愁苦。苏轼到黄州后受佛释思想影响渐深,将月比心是佛家思想中常见的比喻,如《菩提心论》中有“照见本心,湛然清净,犹如满月,光满虚空”的句子,《五灯会元正法希明禅师》亦有“心月孤圆,自生违背”之说。唐宋很多诗僧,如寒山、贯休、皎然等都有大量将月比心的诗句。苏轼也写下了大量以心比月、将月喻心的诗歌,如《谢苏自之惠酒》有“我今不饮非不饮,心月皎皎长孤圆”,《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首》有“我今心似一潭月,君已身如万斛舟”《滕州江上夜起明月》有“江月照我心,江水洗我肝”。在众多诗歌中,月之皎洁清朗与心之高洁清雅自然契合,心如月,月似心,这是苏轼对月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。
江和月还代表自然永恒,最有名的当数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中的“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”。与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创作于同一时期的《前赤壁赋》中,苏轼借客之口慨叹“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”“江”与“月”是“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”,“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”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”,人与物皆可永恒,这是苏轼辩证思想下的宇宙观和人生观,也是他随缘自适、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,他身处逆境依然豁达、开朗、乐观。
在滚滚东去的江边,在皎皎朗照的月下苏轼仿佛从现实中脱离,置身于旷远豆古的时空之中。在“变”与“不变”皆是相对的思辨中,苏轼身心获得一种平静与超然。他“酹”江月:是在为理想祭奠,更在为自己如月高洁的本心起哲,坚守本心,超然乐观,坦然豁达。“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”,得与失就像是天平的两端,得失相连,得失互倚,失而有得,这应就是苏东坡的所悟所得。
“乌台诗案”让苏轼被贬黄州,他一下跌入人生低谷,心中五味杂陈,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情感之复杂就可想而知。但就是在黄州,苏轼的创作和内心都在冲破迷雾,他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自我。
【参考文献】
[1]曹明海.语文教学本体论.山东人民出版社,2007,245.
[2]徐碧辉.中国水文化精神《集宁师范学院学报》1996.1.6-14.
(作者单位: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